四千三百零八章 流动的水墨长卷-《军工科技》
一个老艺人突然撑开伞,上面绘着西湖十景:“这铁鸟要是能在天上画出西湖景,就算是真本事。”林薇笑着点头,当晚就在飞行器上调试出能投射西湖十景的光影系统,雷峰塔、三潭印月依次在夜空显现,像流动的水墨长卷。
飞行器起飞时,吴浩从舷窗望见采茶女正在茶园里挥手,她们的斗笠组成了巨大的“心”形。林薇的手机里跳出条新消息,是福利院小姑娘发来的照片:“吴叔叔,林薇姐姐,我们用龙井茶罐做了飞行器模型,还给它装了油纸伞翅膀!”照片里,小姑娘的模型旁,放着张画满西湖和飞行器的纸,上面写着:“希望武林的月光也能照亮飞行器的航线。”
当飞行器穿越滇池的平流雾时,吴浩的呼吸突然变得急促。血氧仪显示85%,而机舱内的制氧系统正发出柔和的蓝光——这是林薇根据云南少数民族的火塘原理改良的“火塘氧吧”,能将氧气浓度稳定在22%。
“吴总,”李工的对讲机里带着彝族山歌的尾音,“滇池湿地的监测站说,红嘴鸥群正在干扰飞行器起降,能不能开发个‘鸥群避让模式’?”吴浩俯瞰着下方的湖面,成千上万只红嘴鸥在飞行器周围盘旋,像片流动的雪花。
林薇突然停在西山龙门石窟前,指着天空中飞翔的鸥群:“看它们编队飞行的轨迹,和彝族的‘朵洛荷’舞蹈一模一样。”她掏出手机打开仿生学数据库,指尖在屏幕上划出鸥群的飞行图谱:“给飞行器的避障算法加入‘鸥群语言’,通过翅膀振动频率判断意图。”吴浩注意到,她的工装上别着枚用孔雀羽毛做的徽章,闪着七彩的光。
深夜的滇池实验室里,吴浩发现林薇趴在雷达显示器上睡着了,脸颊贴着张鸥群活动图。图上,飞行器的航线被标成彩色的羽毛,每个转弯处都画着小太阳,旁边用彝文写着:“给滇池织张七彩网——让飞行器像鸥群一样懂水性。”他想起白天在海埂大坝,有个卖烤饵块的大妈指着飞行器说:“这铁鸟要是能帮我送饵块,我就给它戴朵山茶花。”
最绚丽的创新发生在大理古城。当吴浩和林薇带着团队为白族老人运送药品时,遇见了扎染作坊的阿月婶。她的孙子在山外读书,每年雨季都因山路塌方无法回家。“铁鸟能不能帮我接孙子回家?”阿月婶的扎染布在风中飘动,像片流动的洱海。林薇蹲下身,轻轻抚摸布上的蝴蝶图案:“能,我们还会在机舱里放白族的‘蝴蝶泉边’民歌,让孩子路上不孤单。”
于是,世界上第一架“扎染飞行器”诞生了。机身上绘着白族的蝴蝶图案,舱内循环播放着白族调。阿月婶的孙子第一次乘坐时,手里紧紧攥着块扎染方巾,对着舷窗外的苍山洱海挥舞,方巾上的蝴蝶仿佛要振翅高飞。林薇后来在代码注释里写道:“当科技学会像扎染布一样吸纳民族色彩,才算真正读懂了春城的绚烂。”
离开春城前,吴浩和林薇去了趟官渡古镇。古街上,彝绣艺人围着飞行器好奇地打量,林薇教他们用刺绣图案设计航灯纹理。一个老艺人突然展开绣品,上面绣着七彩的云纹:“这铁鸟要是能在天上绣出云彩,就算是真本事。”林薇笑着点头,当晚就在飞行器上调试出能随彝绣图案变换的航灯,红、黄、蓝三色在夜空中交织,像流动的七彩经幡。
飞行器起飞时,吴浩从舷窗望见阿月婶正在扎染作坊前挥手,她的扎染布组成了巨大的“蝴蝶”形。林薇的手机里跳出条新消息,是福利院小姑娘发来的视频:“吴叔叔,林薇姐姐,我们用扎染布做了飞行器模型,还给它装了孔雀羽毛翅膀!”视频里,小姑娘的模型旁,放着张画满滇池和飞行器的纸,上面写着:“希望春城的飞花也能被星星灯染成七彩。”
当飞行器降落在呼和塔拉草原时,吴浩的靴子陷入了半尺深的积雪。气温计显示-25℃,而机舱内的加热系统正发出均匀的嗡鸣——这是林薇根据蒙古族毡房的保暖原理改良的“毡房暖炉”,能将舱内温度恒定在20℃。
“吴总,”李工的对讲机里混着马头琴的旋律,“呼伦贝尔的牧民说,飞行器的航灯惊跑了迁徙的黄羊,能不能开发个‘草原夜灯’模式?”吴浩望向远处的草原,雪地上,黄羊群像片流动的黄金,而飞行器的航灯正照亮它们迁徙的路径。
林薇突然停在敖包前,指着天空中划过的流星:“看那轨迹,和蒙古族的‘呼麦’唱腔一样悠扬。”她掏出手机打开声波模拟器,指尖在屏幕上划出草原的轮廓:“把飞行器的航灯频率调成马头琴的低音,波长设为590nm,像草原的暮色那样暖。”吴浩注意到,她的工装上别着枚用马头琴琴弦做的徽章,刻着“牧歌飞行”四个字。
深夜的草原实验室里,吴浩发现林薇趴在热成像仪上睡着了,脸颊贴着张黄羊迁徙图。图上,飞行器的航线被标成金色的马蹄印,每个转弯处都画着小敖包,旁边用蒙文写着:“给草原织张牧歌网——让航灯像马头琴一样懂草原。”他想起白天在牧村,有个套马的汉子指着飞行器说:“这铁鸟要是能帮我找走失的羊群,我就给它唱首《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》。”
最动人的改造发生在莫日格勒河畔。当吴浩和林薇带着团队为牧民运送过冬物资时,遇见了挤奶的其其格阿妈。她的儿子在边防哨所服役,每年冬天都因大雪封山无法团聚。“铁鸟能不能帮我给儿子送奶酪?”其其格阿妈的蒙古袍在风雪中飘动,像片坚韧的牛皮。林薇蹲下身,轻轻握住阿妈的手:“能,我们还会在机舱里放儿子最喜欢的《敖包相会》,让他在哨所也能听见家乡的歌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