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剩余的人中或许还有些小历史名人,但名气比起这三位来,就不算什么了。 这时,黄道周在下方道:“陛下,若会试结果没什么问题,我礼部建议再三月初九举行殿试,以定此次科举之三甲进士。” “可以。”朱媺娖心里对这次会试重视程度其实有限,闻言点头道:“殿试就定在三月初九吧。” “臣告退。”黄道周禀报完会试的事便要离开。 朱媺娖却道:“嶯山先生且慢——如今三府既已试行三年义务小学制,当考虑后续教育改革之事。 因此,朕准备三日后召开一次教育改革专题会议,礼部主事以上官员皆需参加。” “是。” 黄道应了后,心中却微微一叹:陛下对会试不怎么关心,对教育改革之事却如此上心,看来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啊。 他也知道大明要发展强大,靠以前的那一套育人、取士制度是不行的。 事实上,从万历年张居正改革半成功半失败后,很多人有识之士就意识到了这一点,在积极地寻找着出路。 只不过之前的读书人囿于时代限制,终究没能冲破儒学的桎梏,考虑完全用另一套知识、教育体系替代旧有的东西——或许多给明朝读书人一些时间,可能会出现对抗儒学,至少是大规模改良儒学的新圣人。 可惜,明末的战乱破坏了这种自我蜕变。 随后清替明,把明朝这一套已经腐朽的知识体系、取士制度完全继承,甚至补充得更完美,彻彻底底地将神州子民思想给禁锢住,在没有外力作用的下,再也没有了一丝自我突破、改变的希望···· 黄道周对这方面问题了解得虽然没这么深刻,却是有所意识的,因此哪怕他是旧式文人的文宗,依旧愿意支持朱媺娖进行教育改革。 ··· 在黄道周离开后,朱媺娖又召见了一个人。 “臣,沉廷扬参见陛下!” “平身。” 眼前人不高、偏瘦,看着五十许的样子,正是朱媺娖早就看好的商务部侍郎人选,沉廷扬。 其为苏州府崇明人,少年时考中秀才,之后却一直没能中举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