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“只要选择到合适的电流流向,就可以更好的控制串扰了。” 通过对电流流向的不断改变,徐佑终于找到了一个理想中的磁场。 这样的磁场,对于各条控制线的影响是最小的。 此时,徐佑非常想直接把脑海中的这一副画面,复制到电脑之中。 可惜的是,大脑不是电脑,并无法直接进行数据的传输。 徐佑也只能将脑海中的这一场景,牢牢的记住。 完成了对这一场景的记忆后,徐佑从心流状态中跳脱了出来。 徐佑拿出纸和笔,先将这一场景的草图,画在了纸上。 当然,徐佑并不需要把整个量子芯片的结构都画出来,只需要画出优化后的控制线电路就可以了。 完成了草图的绘制后,徐佑紧接着又在电脑里,将优化后的标准电路图,绘制在了软件中。 “可惜,还是无法利用仿真建模去验证,这个修改后的电路是否是有效果的。” 在完成结构优化之后,电路变得复杂了很多,之前的仿真模型已经没有很高的准确度。 徐佑总不能说,在自己的大脑中模拟了一遍,就可以确定这个新电路是有更好的抗串扰效果的。 具体好不好用,还是用实验来证明吧。 第二天早上,徐佑和韩书斌说了,自己构建了一个优化后的控制线电路的事情。 看到徐佑的消息,韩书斌也是非常的意料之外。 原本,韩书斌都做好退而求其次,降低量子比特数的准备了。 没想到徐佑真的能在离开项目组之后,还能继续进行相关的研究。 韩书斌收到消息后,立刻邀请徐佑再次返回项目组。 到了项目组之后,徐佑打开电脑,将自己优化后的控制线电路,给韩书斌、常晓平等人看过去。 “这样设计电路的话,理论上各条控制线上电流产生的磁场,对其他控制线的影响会降到最小。” 在模型上,徐佑还做出了相对应的电场线、磁感线等数据,以及预测的串扰隔离度图像。 这些数据,并不是通过仿真建模得出的,而是完全通过徐佑的大脑所模拟得出的。 甚至徐佑都有些说不清楚,自己是怎么推出的这些数据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