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对于徐佑这样的天才,确实不能用平常的眼光去看待。 …… 又是半个月过去,“算经”在天气预测中的表现,依然圆满的达到了预期。 在这期间,徐佑也不断的进行总结,通过对细节上的微调,继续小幅提升“算经”对天气预测的成功率。 可以说,“算经”已经在现有的能力范围内,将算力发挥到了极致。 想要再去提升准确率,就不是在算力和模型上做出调整了,而是在卫星与雷达上。 虽说随着预测周期的延长,“算经”的预测准确率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。 但“算经”还是可以根据最新的情况,不断更新天气预测的信息,来提升天气预测的准确率。 在对三天内天气的预测,“算经”几乎是可以完全被信赖的。 而随着时间的流逝,华米两国的“量子竞赛”,也终于即将开始了。 这次的量子竞赛,从某种程度来说,有些上个世纪太空竞赛的感觉。 不仅是华米两国,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人们,也都非常关注此次的量子竞赛。 这代表了世界上最高的计算水平,也很可能会改变人们未来的生活。 为此,多家世界主流媒体,将全程直播这次的量子竞赛。 “第一阶段的量子竞赛,将以天气预测作为考量标准,共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比赛。两方的量子计算机,将根据各自国家的雷达卫星数据,对全世界一万多个城市的天气进行预报。天气预报的准度以及预测周期长度等因素,都将作为考量的标准。” 在具体的成绩评判上,双方统一了一个评分系统作为标准。 大致说起来,能够对天气预测得越准确,并且预测的周期更长,就将获得更高的评分。 因为种种原因,第一阶段的量子竞赛,是无法做到完全公平的。 除了天气的偶然性之外,双方并没有采用同一个雷达卫星系统,本身能够获取到的数据,就是有所不同的。 但双方又都更信任自家的雷达卫星数据,坚持认为自家的数据才是更精准的。 只要双方都对此没有意见,这样的“不公平”,也算是相对的公平了。 第(2/3)页